English

一张邮票绘出56个民族

1999-09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立文 我有话说

为迎接新中国50大庆而发行的《民族大团结》邮票,创造了两个第一:一是由56枚邮票组成一个大版票,是目前世界上所含枚数最多的全张票。只有美国在其建国200周年时,发行过由50枚邮票(各州州花)组成的全张。二是邮票图版上前所未有地加上了由国旗、长城和两条对称的龙图案组成的边饰。

就是这张邮票,被简称为“大团结”:从汉族到基诺族,每一枚邮票上标明各民族的正式族称,面值均为80分;邮票的全称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·民族大团结》;各民族的男女,各民族的服饰、乐器和舞姿,各具特色;112个人物神采飞扬,姿态各异,连手势都绝不雷同。

这是一个大的文化工程,设计、审查花了一年多的时间,图稿进厂后,由四台机器印了半年。

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题材?邮票印制局局长陈文骐说,新中国50年,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,但最大的成就是民族团结,没有民族团结就什么也谈不上。因此,选择这一题材最有代表性。

由于题材重大,有关部门十分谨慎,由国家邮政局、国家民委以及多位民族学家、设计家共同组成工作组。这是一个诱人的题材,许多画家想一试身手,工作组于是决定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征集设计方案,要求以蒙、藏、维、苗四个民族画出四幅完整的图案。工作组只是给画家们一个主题,如何表现由画家自己决定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周秀清提供了两组图稿,一组歌舞的,一组生活的,结果她成为中标者。为了这一天,她等待了10年。

周秀清教授告诉记者,10年前,她和她的丈夫、著名画家金捷中共同设计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》小型张,当时就有了设计《民族大团结》的愿望,但由于制版、印刷等方面的条件限制,只好放弃这一设想。

1997年,当邮电部决定要出国庆五十周年纪念邮票时,金捷中教授已去世4年了。女儿金向成了周秀清教授的得力助手。她们是母女,也是师生:当周秀清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任教时,金向是系里的学生。一套邮票,两代人的努力,两代人的风格。

周秀清擅长人物画创作,其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但画56个民族,工夫却在画外。我国有这么多民族,而且不少民族还有支系,他们的服饰、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观念差异很大,怎样才能以一个统一的方式去表现,涉及诸多问题。国家邮政局当初之所以选中周秀清,就在于她对民族和民族文化有透彻的理解。1962年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之后,周秀清便进入中央民族学院。她的学生来自各少数民族;她带学生走遍了民族地区,仅云南就去了9趟;她的绘画题材是少数民族。几十年耳濡目染,几十年涉水跋山,使周秀清对各族同胞和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。如果换一个不懂各民族文化的人来设计这套邮票,光考察也得一年,而周秀清不用再考察,一切都在她的速写本上,在她的脑海里。从前,她和金捷中教授一起,画过民族服饰、民族体育和民族歌舞。

最早有人建议画民族头饰,但周教授认为,许多民族已不再戴头饰,无法处理。她最终选择了以传统的工笔重彩的形式描绘民族歌舞,因为歌舞不仅可以表现56个民族的欢庆气氛,而且服饰也容易处理。比如满、锡伯、仡佬、东乡等族,其着装已无明显特点,如果画过去的服饰,则没有现代气息,选择歌舞情境服装可以舞台化一点。再比如汉族人,更难处理,长袍马褂或者西装革履都不行,选择跳“红绸舞”的场面也容易解决服饰问题。邮票的空间有限,无法表现大的场面,但每枚邮票画一个人则可能流于呆板,周教授选择了一男一女对舞,从而使图案丰富而又不显得零乱。表现符号的典型性非常重要。

尽管如此,她也没少受折腾。以往的邮票图稿只需评审一次,最多两次,而《民族大团结》的图稿开了三、四次评审会。不仅如此,图稿出来以后,还要经过反复研讨、论证,要到云南、广西、新疆、西藏、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,找当地民委进行审查,最后还要经过国家民委审查。每一次讨论和审查都要修改,有的图稿甚至得从头再来。为了这套邮票,周教授和金向画了成千上万张草图,在电脑里进行了无数遍的修饰。周教授说,80%以上的图稿都重新画过,有的图案甚至改了四次。最后她画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了。有人对她说,得亏让你画,让不熟悉的人来画,还不累死。

邮票的印刷也受到高度重视,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“9956”工程组,统一协调从照相、制版、印刷到检查等各个环节。陈文骐告诉记者,像《民族大团结》这样的邮票,以过去的设备和技术,要印一年半左右,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质量。

周秀清教授说,《民族大团结》的主体是“团结、欢庆”,将56个民族绘在同一张邮票上,象征我国各民族在一个团结、和谐的大家庭里,共同进步,共同繁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